行業動態 2021-02-25 14:00:00
中西醫協同或為全球抗疫最佳醫學模式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確診人數有所下降,但抗疫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尤其日前美國因疫情死亡人數突破50萬,更是引發全球輿論關注。與此同時,中國自去年至今持續對疫情的成功防控,則與上述情況形成鮮明對照。而總結中國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堅持中西醫結合無疑是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現代化進程,西醫逐步成為全球的主流醫學,對人類健康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然而,在長期發展中,西醫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并體現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而中醫學的諸多特色和優勢,恰恰彌補了西醫學的一些局限,形成了兩者間較完美的協同互補,使得中西醫協同結合模式在實踐中成為了中國成功防控疫情的關鍵,并有杰出表現。
一是在預防方面。西醫除隔離外辦法不多。而中醫卻可根據五運六氣和對病因、病機的分析,以保護正氣為基本原則,開出“通治方”,用于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既可大為降低發病率,阻止疫情蔓延,又能有效緩解人群恐慌,使局勢可控。比如,去年武漢疫情初期基于通治方的中藥“大鍋湯”的廣泛使用。
二是在臨床救治方面。西醫的特效藥和疫苗是其最大長處,如眼下全球疫苗接種已顯示良好效果,但在藥物和疫苗研發出來之前西醫基本只有對癥治療,根本問題上無能為力,也才有僅美國一國病亡人數就達50萬之巨的憾事。
而中醫憑借歷史上對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靈活的“辨證論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時迅速開出有效的方藥,成為提高治愈和減少病亡的重要武器,也是中國因疫情病亡人數很少的關鍵所在。
比如,對輕癥患者,如同中藥可有效對付日常的感冒一樣,基本能夠治愈。由中醫接管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500多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癥即是例證。
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西醫的呼吸機、血濾、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技術和對癥治療的藥物是其長處,但同時器械的使用容易對人體造成創傷性損害,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則伴隨著一些副作用和后遺癥。而中醫“一人一方”“一證一方”和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對挽救生命往往起能力挽狂瀾,有效減少病亡,且相對安全、無副作用。
三是在出院后康復方面。很多患者尤其重癥患者治愈出院后,仍有肺纖維化損傷、乏力、氣短、心慌等許多不適癥狀,或無癥狀但核酸檢測復陽,西醫對此也是基本辦法不多。
而中醫以扶正為本并因人而異的中藥調理,以及針灸、推拿、功法等多種療法的配合使用,則可較快使患者完全康復。
四是在醫療設備依賴和醫療成本方面。西醫迄今已基本形成對醫療設備的高度依賴,否則許多情況下往往無能為力,所以才有ICU(重癥監護室)的出現。然而,醫療設備也往往意味著高成本或數量有限,在沒有國家財政保障的情況下,容易導致富人醫療或少數人醫療,窮人或后患病者無奈等死。
比如,一些國家的病亡率所以高,一個重要原因即是面對病人激增而醫療資源尤其高成本急救設備不足導致。
而高明的中醫憑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歷代傳承的方法技術,一般無需什么醫療設備,用湯藥和針灸等就可能收起死回生之效。比如,在武漢的一些病區,本要轉往ICU的患者經中醫藥治療轉為輕癥或治愈的案例并不鮮見,突顯出中醫醫療的低成本、靈活性和公平性。
事實上,即使西醫有了特效藥和疫苗,但面對病毒變異等復雜情形,中醫藥諸多價值和作用以其與西醫藥的互補性特征,仍然不可或缺。
可以說,中醫和西醫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醫學,中西醫的不同緣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這是雖不同卻能有效互補的兩種智慧。
而且,當今探索生命的“復雜性”已超出任何單一學科的能力范圍,也需要西醫和中醫互學互鑒、互補短長。屠呦呦成功發現青蒿素等事實表明,中西醫學的力量匯聚和深層互通已成為推進世界醫學境界提升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西醫協同互補結合,不僅在此次中國實踐中被證明或為全球抗疫的最佳醫學模式,也或將成為人類生命健康領域的最佳模式。
中國本著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愿望,當然愿意與世界各國分享此中國經驗。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文化認同的原因,以及醫療準入和藥品標準的差異,各國對中醫藥的接受會有一個過程,注定了中醫藥走出去沒有想像中那么輕而易舉。
時光上溯60多年,毛澤東有次在談及中醫時說,“中國對世界有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偉人之言猶在耳邊,讓人感慨無限。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