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2021-02-25 14:16:00
學習貫徹《政策措施》 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 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制定出臺《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政策措施》),就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加強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明確提出要通過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堅持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加強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等措施,并提出將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文件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今后中醫藥人才培養意義十分重大。通過認真學習,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平
(一)注重名師引領, 突出經典傳承。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中醫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持續推進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的作用,推薦學生進入工作室跟師學習。在不同學習階段建立不同的跟師培養模式,全程鼓勵學生選擇師承導師,增加跟師學習比例。搭建名醫名師與學生交流的平臺,邀請名醫名師授課及分享,引領學生成才之路。
(二)完善課程體系,增設中醫疫病學課程。中醫藥防治疫病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有效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理論臨床綜合體系,并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疫病學相關課程建立,需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堅定中醫文化自信,推動與課程思政建設融合;二要堅持守正傳承經典,培養中醫思維;三要深化醫教協同,突出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四要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加強學科交叉與跨界聯動。
(三)創新激勵機制,打造卓越人才成長環境。優秀中醫人才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的首要目標,要聯合學生培養管理各部門,統籌協調,建立適宜優秀中醫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一要嚴格學生管理,優化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注重產出導向,改革學分認證制度,完善和優化學分權重認證。二要引入競爭機制,根據課程考核結果,制定相關動態進出制度或辦法。三要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優秀中醫學生在突破重大學術問題、解決關鍵科學技術方面的參與度,明確中醫學生創新人才榮譽體系評價辦法,激勵學生傳承創新,追求卓越。
(四)強化中醫思維培養與臨床實踐培訓,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整合院校和附屬醫院教學資源,強化學生中醫思維培養和臨床實踐能力訓練,突出以自主學習為主線的專業基礎能力強化和專業拓展能力提升。
一要厚基礎,重經典與臨床融合,以中醫經典教學夯實學生中醫基礎,以醫案分析與演練訓練學生的中醫思維,以科室帶教門診模擬臨診的過程,強化學生對于理、法、方、藥的掌握和使用。
二要根據各個階段學生培養要求,整合臨床技能培訓內容,對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各學習階段細化培訓內容和要求,建立貫穿中醫人才過程的臨床技能教學模式。三要參考執業醫師臨床技能多站式考核要求,編寫技能培訓教材,完善中醫臨床技能培訓評價體系,采用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保證培訓質量。
關于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
師承作為一種傳統教育模式,在中國近代以前各個學科領域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中醫藥師承教育是中醫藥學繼承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社會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其實施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良好的政策環境。中醫藥師承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不僅體現在教育價值方面,更重要的體現在發展中醫藥、振興中醫藥、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因此師承教育對于中醫藥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醫藥師承教育應與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緊密結合。在院校教育期間應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接觸名中醫,采取“育苗培養計劃”,讓學生與名中醫或高年資臨床醫師建立師承關系,最好能做到“半日讀書,半日臨證”,這樣能做到,有學習,有思考,有實踐。畢業后教育要建立教學門診,強化跟師帶教,讓規培生能夠進入教學門診,跟師侍診。醫院的繼續教育制度管理,也應納入中醫藥師承內容,明確跟名醫侍診抄方相關要求,在嚴格考勤的前提下可以授予一定的繼續教育學分。
(二)師承教育需加強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經典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發展的土壤。歷代中醫大家也不乏詩書畫精通者,如元代的王履,清代的傅山;中國傳統文化的熟悉和浸淫,才能自然而然的培養出中醫藥傳統思維方式??稍谠盒=逃陂g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各級各類師承培養項目中,增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及相應考核。在此基礎上,加強中醫藥經典知識學習,達到“誦、背、解、別、明、彰、用”的要求。
(三)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工作室建設旨在抓緊時間搶救性整理挖掘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理論,留存學術思想,在建設過程中,完成對人才的培養,強化中醫藥活態傳承。在傳承工作室建設基礎上,開展同專業間工作室之間的交流學習,針對同一疾病的不同的學術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中醫藥創新性理論的產生。同時,鼓勵通過課題、項目等形式,對于整理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與經驗、數據挖掘名老中醫藥專家隱性知識、整理古代中醫文獻、整理民間驗方、現代信息技術與中醫藥傳承相結合等研究進行支持。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