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2021-06-16 11:52:00
新形勢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思考
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
數十年以來,中西醫結合醫學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實際應用獲得突破性成就,專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為保障居民健康作出突出貢獻。也要注意到,目前有關中西醫結合的認識仍有待統一,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方式還存在爭議;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資源總量不足,臨床科研存在一定局限性;中醫和西醫突破各自壁壘、取得共識以獲得國際性認可,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的迫切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以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規模、人才培養結構與質量、臨床科研體系架構為研究重點,開展中西醫結合發展的行業宏觀研究,力求統一認識、理清思路,促進發展。
本文結合中西醫結合醫學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實踐經驗,總結突出成就、梳理發展現狀,凝練醫療、科研、人才培養、國際化等發展瓶頸,論證新形勢下的建設目標,以期為發展具有中華民族原創思維的可量化、能重復、易推廣、新型整合醫學提供理論參考。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地位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提出“要大力號召和組織西醫學習中醫”,1958年毛澤東主席作出“西學中”重要批示,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的新局面。此后,促進中西醫結合成為國家一以貫之的醫療衛生工作政策之一。
在新時期,國家繼續重視并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2016年,國務院制定《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2017年,國家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鼓勵中醫和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鼓勵中西醫結合;2019年,全國中醫藥大會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打造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推動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西醫結合醫學融匯傳統醫學及現代西方醫學,各取所長,取得了豐碩成果,加速了中醫藥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促進了我國及世界醫學發展。青蒿素發現者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中成藥二次開發、人工麝香產業化、砒霜制劑治療白血病、免疫球蛋白A(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診療等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級獎項。這些重大進展都表明,中西醫結合醫學作為我國獨特的醫療體系,在保護居民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西醫結合醫學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在我國,中醫藥用于防治傳染病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面對未知病毒、暫無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西醫結合醫學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供更好的生命支持,增強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進而取得良好的綜合療效。
我國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防控過程均有中醫藥的深度參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汲取了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的防治經驗,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協同運用。
國家緊急啟動“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專項,旨在迅速找到針對新冠肺炎有良好療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藥;針對清肺排毒湯等中藥復方,完成了多中心臨床療效觀察,有效者納入診療方案并全國推廣應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先后發布了8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從第3版開始加入中醫診療方案,此后逐步傾向于中西醫結合治療;建立中醫方艙醫院、中西醫聯合會診巡診制度,發揮了傳統醫學的獨特優勢。
各省份依據自身氣候特點,出臺了相應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及方案。
目前,可檢索到的國內外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約有50項,注冊方案較全面,覆蓋了預防、診療、康復等過程。以中藥“復方連花清瘟膠囊”隨機對照試驗(RCT)為代表的研究,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提供了較高等級的臨床證據。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加強各方協作以進一步闡明中醫藥的有效性,依然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有待深化的內容。
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面臨的瓶頸與挑戰
中西醫結合資源總量不足
截至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約為1.007×106個,總床位數約為8.807×106張。其中,中西結合醫院僅有699個,床位數約為1.177×105張(不及總量的1%);中西醫結合門診部僅有468個,中西醫結合診所有8360個(較2018年減少29個)。這表明,中西醫結合醫學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不足,相關防疫體系有待完善。
中西醫結合醫學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數量相對不足,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能力相對缺乏,這與中西醫結合學科、平臺建設相對不足密切相關。截至2019年,全國僅有2個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單位為749個,而中西醫結合相關單位的數量僅占9%;教育部中西醫結合培育學科單位僅有8個。
雖然我國在醫藥衛生方面的投入保持了穩步增長態勢,但占比依然偏低。2019年,衛生部門財政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3.23%,而中醫類(含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0.2%。中西醫結合資源的總量不足、醫院及研究機構力量相對薄弱,制約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規模。
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科研存在局限性
我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起步較晚,直到2001年才正式設置“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育部批準);截至2017年,全國僅有5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目前,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資源有所不足、結構有待優化,專業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的理念及定位模糊,與其他中醫類專業同質化現象明顯;中醫、西醫課程整合程度不夠,權重不統一,包括《黃帝內經》在內的中醫經典理論課程被過度壓縮;以理論講授為主,臨床實踐偏少,中西醫結合本科、碩士畢業生難以匹配市場需求,進而導致出路困難。
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中醫證型的判斷多以主觀因素為主,目前雖有脈診儀和面診儀等客觀化、商品化的儀器,但其準確度、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完善;多以癥狀改善、不良反應減少為主要評價指標,缺乏客觀性,說服力低,僅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初步研究證據;中醫與西醫合作性研究相對較少,研究結果缺乏共識。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的方法學設計,優化干預方案、療效評價指標,提高可操作性。
中西醫結合醫學走向世界面臨制約和壁壘
中醫理論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西醫源于西方自然科學,一個注重整體,一個注重“組織—細胞—分子”機制,由于觀念不同導致難以溝通、“結而不合”等問題。單純采用西方自然科學的語言和方法來解釋傳統醫學,將進一步限制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國際影響力。
增強國際認可度,提高中醫中藥的診治與評價診斷的正確性、科學性、可重復性,推廣人們對中醫藥臨床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認識,是在當前及后續一段時期內推動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并加快“走出去”步伐的瓶頸。然而,中西醫結合診療缺乏國際化標準、國際間合作少、經費海外籌措困難等因素制約著國際合作進程。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點建設內容
整體建設目標
中西醫結合醫學重在整合中醫、西醫的優勢并避其弊端,體現整體觀與系統生物學、個體化與精準醫學的結合,采用現代語言闡明中醫的科學內涵,揭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紗。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文通知,堅持中西醫結合,加強聯防聯控;相關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驗證了堅持中西醫結合發展之路的價值。
著眼長遠發展需要,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快速推進中西醫結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建立符合中西醫結合發展客觀規律的法律體系、標準體系、監督體系,使得中西醫結合的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實現中西醫結合防病治病能力及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重點加強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居民獲得中西醫結合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完善國家中西醫結合重大慢病、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體系;健全中西醫結合發展支撐體系,培養中西醫結合后備人才力量,提升行業整體科研水平、產業智能化水平。
三是擴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國際性影響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引導中西醫結合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加快世界傳統醫藥與現代醫學的結合進程,保持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繼承創新發展、包容開放發展、居民共享發展。
醫療服務能力的建設路徑
支持綜合醫院提高中西醫結合的工作能力,發揮好帶頭示范作用。規范設置綜合醫院的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加強縣級綜合醫院的中醫臨床科室建設,做好信息化保障。將中醫納入多學科聯合會診體系,開展綜合醫院與中醫院、綜合醫院內跨科室等不同層面的中西醫協同攻關。
建立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感染性疾病防治醫院,完善國家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防治醫療體系,優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穩步提升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和治療水平。
提升中西醫結合特色診療和綜合服務能力,支持優先舉辦兒科、婦科、肛腸科等中西醫結合??漆t院,發展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康復醫療機構,示范并推廣中醫非藥物療法和適宜技術。
教育科研方面的建設路徑
健全中西醫結合教育臨床科研體系
通過醫教協同,盡快構建多層次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教育辦學體系。在西醫、中醫的院校教學中,互設中醫、西醫的特色教學與實踐課程,支持西醫類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專業畢業生報考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在“雙一流”院校中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對于中西醫結合醫學生,加強中西醫結合相關知識、能力的教育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注重臨床診療能力的鍛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開展必要的教學改革。支持相關高校設立中西醫結合健康促進、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等專業。
發展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技術與產品,支持目診儀等基于大數據理論的現代科技產品研發,協助提升中醫診斷的客觀性、標準化。合理擴充中西醫結合醫學示范推廣研究基金的規模,深化有關經典方劑、特色醫療技法的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研究;引入現代化學、材料、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AI)等技術并與傳統醫藥結合,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與傳承創新,加強科學內涵的闡釋。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醫學與智慧醫療融合的自主創新產品研發,如新型目診儀、艾灸設備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防控需求,持續建設中西醫結合醫學的信息化平臺,為深化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必要條件。
提升循證醫學研究與真實世界研究互補的現代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能力
目前國家和地方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已經發布了多種涉及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案,但限于診療評估指標缺乏客觀性,達成共識還需時日。中西醫結合早期介入非常關鍵,但中醫辨證施治多具有主觀性,以醫者的個人經驗為主,部分制約了中西醫結合醫療手段的運用。為此,應建立以臨床療效為導向、更為合理的中西醫結合評價體系,為中西醫結合療效提供有力證據,不斷提升認可度。
建立基于“辨證論治、病期證結合”的現代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研究提煉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診斷的最佳結合點,補充西醫“有病無證”的不足,彌補中醫“有證無病無期無型”之尷尬,從而顯現中西結合獨立存在的指導價值。細化“宏觀辨證+辨期+微觀辨病”的結合模式,形成辨證、辨期、辨病相結合的優化治療手段。推廣“病期證結合”,支持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預警),實現中醫證候的客觀化、標準化、國際化。
建立以循證醫學研究與真實世界研究互補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評價體系(含治療、療效、預后)以及相應的國際化推廣模式。發展包含系統生物學和多組學特征在內的多中心、大樣本數據網絡信息系統與資源平臺,涵蓋中醫證候、西醫臨床、病理樣本、生物標志物“四位一體”資源庫。論證并推動以循證醫學和真實世界研究互補為基礎的中西醫結合診療策略進入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制定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推廣戰略的路線圖和行動計劃,完善相應的國際化傳播模式。
對策建議
完善中西醫結合治理體系
建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從疫情防控、中藥監管、診療規范、執業范圍等方面完善配套的中西醫結合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
在法律層面完善對新發傳染病疫情的中西醫結合防控措施,發揮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獨特優勢,優化主動預防型的疾病防控體系。
加強中成藥、中藥新藥研制、生產方面的監管規范,提升中藥質量,激發中西醫結合制劑的創新能力。
建立規范的標準體系質量控制及流程,制定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規范,加強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規范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療行為,尤其是臨床指南、管理指南的規范體例與格式。
合理擴大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執業范圍,完善中西結合醫師的激勵保障機制,健全中西醫結合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
將確有療效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和產品納入醫療保障范圍。
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人才和隊伍建設
加強中西醫結合領域的人才培養,完善中西醫結合教育架構體系。
設立中西醫結合專項人才培養項目,面向“互聯網+健康醫療”行業需求,鼓勵多學科交叉,將AI技術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中西醫結合防控傳染病的能力。
實施自主品牌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項目,注重多學科協同培養,增強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的專業水平、國際交流和創新能力,打造“高精尖?!钡臉I務團隊。
深化繼續教育,構建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學歷后教育體系;建立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案及培訓體系,著力培養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吸引優秀的中醫、西醫人才進入中西醫結合隊伍,促進中西結合醫師的科學配置與合理流動,加強社區中西結合初級診療服務體系。
推動中西醫結合國際交流發展
推動中西醫結合走向國際是必然之路。
重點將中西醫結合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范圍,將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納入“一帶一路”醫療衛生一攬子解決方案;鼓勵社會力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高質量的中西醫結合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服務出口基地。
合理運用和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動員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高校、科研機構與華僑組織聯合,形成供給力量多元化的國際健康社區。
加強學術交流,支持中西醫結合醫學論壇、期刊出版等多種方式的國際交流合作。
注重中西醫結合醫學成果轉化,將醫療科技與商品貿易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醫療產品與技術合作,拓展國際影響力。
鼓勵跨國家、跨地區的人才與項目交流,促進中西醫結合的國際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落地。
弘揚中西醫結合文化
凝練中醫藥文化精髓,促進中西醫結合文化傳播。
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傳播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和理念,引導居民自覺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
加強中西醫結合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實施中西醫結合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豐富傳播內容和方式,建設中西醫結合文化傳播人才隊伍。
建設中西醫結合文化全媒體傳播平臺,創作中西醫結合文化精品,促進中西醫結合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旅游餐飲、體育健身等的融合發展,打造優秀中西醫結合文化品牌。
大力倡導“大醫精誠”的職業精神,形成良好行業風尚。加強中西醫結合的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等機構文化建設,塑造中西醫結合行業特有的良好人文環境。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